早前,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今年初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加上之前颁布的国V排放标准,这些与汽车行业相关的政策都将在2017年1月1日起于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这无疑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新标准在原基础上有哪些变化。相信在新标准的指导下,也将会极大地方便我们日后的用车生活。 一、2017年1月1日起车内空气质量强制达标 当我们装修新家以后会放置一段时间让有害气体分解掉,对于新车异味的话我们可能会放活性炭、香薰来除味,虽然达到了掩盖的目的,可治标不治本总不是办法。 由于我国在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并没有相关法律文件,所以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大都良莠不齐。而车内空气污染源大都来自车内的塑料件、地毯、织物以及胶水等,这些汽车内的主要部件释放的苯化物、甲醛、苯乙烯等等会引起人体头晕、恶心等症状。 环保部早在2011年10月27日颁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中规定了车内空气质量中的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苯烯醛的浓度要求。而今年一月新颁布的修订版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变得更为严苛: 1、修订版的指南由推荐级别升级为强制级别,意味着今后所有的车企将提升生产标准,使用更为环保的材料才能出厂上市,同时也能引导汽车行业加强自律; 2、对原标准中的车内空气质量限值进行了修订,并在整改时效上对厂商提出要求:自2017年1月1日起,所有新定型的销售车辆必须满足标准要求,对于标准发布前已经定型的车辆,可推迟至2018年7月1日起实施。意味着2018年7月1日后全国范围内生产的所有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浓度值均须强制达标; 3、检验方法上推行环保一致性检查,即汽车制造企业应保证批量生产车辆的内饰零部件与备案信息一致,否则判定为不合格;如果信息相符,环保部门可抽检一辆车来进行车内空气质量检查实验。裁定的范围是规定的八种控制物必须全部合格。 除了以上两个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外,我国还有一个叫C-ECAP的生态汽车评价标准可供消费者在购车时提供参考。该标准作为非强制行执行的指南,从车内空气质量、车内噪声、有害物质、综合油耗、尾气排放这五项指标,对车辆进行综合性评级。评价结果以分数计算,满分为105分。点击查看更多关于C-ECAP的信息 二、2017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国V排放标准 国V即“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颗粒物排放限值在0.0045g/km以下(国Ⅳ是0.025-0.060g/km),另外要求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均有降低。相比国IV排放标准(2005年发布),国V标准大幅度加严了污染物排放限值。以轿车为例:汽油车的氮氧化物严格了25%,柴油车的氮氧化物严格了28%。国V标准新增了颗粒物粒子数量限值要求,根据国V标准,颗粒物排放限值严格了82%。 此次国V标准的实施比之前预计的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年,而国V标准和欧洲实施的第五阶段轻型车排放水平相当。意味着所有制造、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的轻型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客车和公交、环卫、邮政用途),须符合国V标准要求;同时当年环保部提出的“车、油适配”原则也将同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93号、97号汽油将会被92号、95号汽油全面替代。 早在全国范围推广之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早已定点提前实施国V排放标准。而今年底即将颁布的国VI标准也将我国2020年以后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做好了规划,相信北京市也依然是提前实施的排头兵。 编辑观点:在日益重视生活质量的今天,这两项国家标准的强制实施,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使车内车外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于新标准实施后真正能起多大作用,有人会质疑。毕竟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车时应多参照各项最新标准来选购才能保障自身最大的利益;其次,在车企和相关部门之外还应设置第三方机构来监测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毕竟不是每位消费者都会去找权威机构来检测,达标则皆大欢喜;如果不达标,即使有标准可依,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和成本也不小。最后,对于车企来说。反观新标准中并未涉及违规的处罚标准,车企在没有违规成本的考虑下要达到真正行业自律尚有难度。但是如果真的重视中国市场的话,企业也只能从改进自身做起赢得消费者的心。 文章关键词:
|